身是菩提树
〔唐〕神秀
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
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
【作者】
神秀(?—706),汴州尉氏(今属河南)人。中国禅宗北宗的开创者。少习儒学,博学多闻。后出家,师事禅宗五祖弘忍大师,深得器重,被尊为上座。弘忍圆寂后,在湖北荆州玉泉寺弘法。九十多岁时奉诏入京传法,为武则天、唐中宗、唐睿宗所尊崇,时称“三帝国师”。他在北方主张渐修禅法,被称为“北宗六祖”。
【译文】
身体如清净菩提树,心灵如明亮妆镜台。要经常把它来擦拭,莫让它沾惹上尘埃。
【禅意】
展开剩余62%五祖弘忍为了选拔接班人,让门下众徒各作一偈。神秀写成此偈,成为北宗禅的标志。禅宗史上说北宗主渐修,影响最大的就是这首诗。
“身是菩提树”,菩提树是一种常绿乔木。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获得觉悟。这句是说身体是修炼的基础,所以要好好持守戒律。一个沉溺于欲望的身体,很难承载一个安宁纯净的心灵。
“心如明镜台”,明镜台就是梳妆台。梳妆台上放着镜子,所以称为明镜台。爱美的女性会把梳妆台整理得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这里比喻没有灰尘污染的心。意思是要像保持明镜台的清净一样,来保持心灵的清净。
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”用什么来净化我们的身心?污染我们身心的灰尘是贪、嗔、痴三毒,所以要用戒、定、慧三学来净化三毒。佛教说:“勤修戒定慧,对治贪嗔痴。”要不断修习戒、定、慧三学,来净化我们的生命。净化了尘埃的生命,就是纯净的生命,觉悟的生命。修行的关键在于修心,所以要经常擦拭明镜台,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接触到六尘时,不要被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所污染,就是“勿使惹尘埃”。可见,要想成佛作祖,必须刻苦修习,方可修成正果。这就叫:“勤修戒定慧,对治贪嗔痴。”但这个过程,是相当艰难的,用禅宗的话来说,就是“熟处变生,生处变熟”。“熟处变生”,是把过去熟悉的贪、嗔、痴尽量拂拭掉,这是“难舍能舍”。“生处变熟”,是把过去陌生的戒、定、慧尽量来实行,这是“难行能行”。这种修行的方式,也叫做“逆水行舟到源头”,逆着贪、嗔、痴之流而上,打破我们思维的惯性,回到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。
这首偈子通过形象的比喻,把长期的、不间断修行的重要性揭示了出来。为什么要坚持长期的、不间断的修行?因为“凡夫”就是“反复”,所以长期的、不间断的修行就显得尤为必要,这就是这首偈子的深刻意义之所在。但纵然是这么好的一首偈子,弘忍看了之后,认为神秀的修行也只是到了门坎,还没有登堂入室,就没把衣钵传给他,而是传给写了另一首偈子的慧能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?
发布于:陕西省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