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安徽合肥和浙江绍兴越城这两个地方搞了两个低空经济大项目,而且还要拿出一共30亿元专项债支持。消息出来以后,网络上一片热闹,有人看好,也有人质疑。今天我就说说,我对这俩项目以及低空经济这事儿怎么看。
先说实话,这年头要不搞点新活路,地方经济还真是提不起来。摆摊、发展旅游、老百姓买房买车这些,都算是过去的老办法了,现在国家、地方都在琢磨新抓手。低空经济这个词,几年前就提出来了,不光是为了花钱、搞建设,更想着抓住新技术的机会,把一些高大上的产业吸引到自家来。有点像早些年大家谁都要建高铁站、搞产业园,抢高新技术企业,那阵势。现在,低空经济逐渐从喊口号变成了真金白银砸下去的领域。
先看合肥的那个项目,名头挺大,全叫合肥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项目。投资总额十八六个多亿,将近一半的钱都要靠政府发的专项债。拿地铁、学校或者高速这些地方投资的配套钱,砸进了这样一个新领域,我觉得这背后信心挺大。你看它要做的东西,各种低空数智平台、一网统飞指挥中心、智慧云服务、还有地面飞行保障一大堆,这都不是一夜之间能做出来的。它类似于在市里先弄一套地基,比如高速路先修好,等有技术公司、有飞机、有新业态来了就直接用。这有点像盖了一座航空版的“科技园区”。
这钱投入不是小数,八个亿专项债,后面分四年花出去,也就是说,合肥市政府其实已经对自己未来几年的财政和这个产业有挺大预期:希望靠低空网络,能吸引更多相关企业,慢慢跑出来,最后不仅自己能回本,还能变成产业高地,甚至带动就业和税收。
再看浙江绍兴越城。它是产业园模式,地也不小,四百多亩,总投资也快三十亿了。光靠政府专项债券出了超过二十二亿,说明也是下血本了。不同的是,绍兴这一块做的更偏向低空智能制造业,还要配套电气机械和器材,配上大量停车位、充电桩,说白了就是要把低空经济里能捞到的企业、设备生产、研发都聚合过来,再用房屋租金、物业收入养着。
我仔细看了看这两家项目的收益部分。合肥主打信息服务收入,比如低空载货航空信息服务、即时配送、政务飞行这些。你现在再看即时配送,其实市面上那是京东、顺丰、甚至美团滴滴都在做的,外卖都能送到天上去,靠无人机飞一趟,这背后如果真大规模普及,数据、路线、指挥、安全,全都得后台统一调度。这套系统确实是挣钱的门路,而且前景也不小。低空载人飞行、空中的物流网,十年后二十年后未必不是我们主要的交通或者经济流。
而绍兴越城那边更保守一点,想着房租停车费充电桩物业这些,偏基础,搞制造、收房租。这种商业模式在新技术快速变革期,其实风险还相对低一点,不用直接和技术突破赌未来,更像是“建个车间收出租,稳赚不赔”。
但咱们再说说,这么大额的专项债砸进来到底值不值?很多人会反对,说以前很多产业园、开发区、孵化器,花了不少钱,后来冷冷清清,企业也没几个。这种事确实有,甚至有园区建好几年,进驻企业比保安都少。这是现实。
但你要注意,现在这个低空经济,不一样。首先,国家现在抓的是前沿新兴赛道。什么叫前沿,就是全球都在争抢的新技术,谁先抢下来,谁就能形成产业集群,带动相关的产业链,尤其是高精尖的那些。你现在回头看,当年搞光伏、搞锂电池、搞动力电池的地方如果不上马,现在经济可能多年就提不起来。就看合肥,早年投京东方的液晶面板、宁德时代的电池,刚开始大家还觉得亏本,后来合肥一下子成了新兴产业样板,城市排名直线上升。这是先见之明。
再说,随着无人机、空中物流、短途城市航班这种产业链的铺开,以后的低空出行、城市空中交通、智慧快递进村进厂,其实市场是会越来越大。特别是中国城市分布密集、物流需求暴涨,很多二三线城市不需要大飞机,但需要这种“小飞机”“短途”产业。不投肯定没路走,投了,就得看能不能早起步,卡住自己的位置。
这点,安徽合肥这些年嗅觉很灵,总是敢在别人犹豫时下狠手投资,有点当年“舍得砸钱就能巧借东风”的味道。浙江绍兴越城虽然低调,但地段好,人文底蕴足,政策优惠吸引力强,不缺企业愿意进驻。再说资金,专项债长期,二三十年期,压力不是短期内就要还本,更有利于引导产业慢慢成熟。
当然大家最关心的一点,就是“万一搞砸了,花了几十个亿,空园一片,怎么办”。这个问题确实存在,但话说回来,作为地方政府,为了政绩、为本地GDP、为招商引资,你不冒点险一点成果也没有。现在国家一边提“项目要慎重评估”,一边鼓励“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”,属于政策和市场齐头并进的状态。和早年随大流建房建路不一样,现在的项目,像这两个地方这样,上面明确产业方向、明确收益模式、资金多元化、有政府背书、有企业自筹,还真不是简单拍脑袋。
还有人问,低空经济能走多远?我个人觉得,它可能会像高铁、互联网一样,先区域试点慢慢铺开,等技术成熟了,市场起来了,大家都离不开。你看现在已经有不少城市把无人机快递、空中拍摄、低空医疗试飞用上了。未来有可能,你下班直接坐个“空中的士”“空中公交”回家,三四十分钟通勤半小时就搞定。再远点,农村山里用无人机运送救援物资、药品也会越来越多。到那时候,这些低空网络平台、飞行指挥中心、低空基础设施就是硬资产,早布局的地方就能抢先机。
当然,中间肯定有不少坑。最大的问题,一是技术,二是监管。技术不成熟就是烧钱,监管不严就容易出事故。再有,空中的路和地上的路还不一样,空域、气象、通信得全盘考虑。如果未来国家顶层设计跟不上,或者产业转型超预期慢,前期投入就有可能收不回来。所以,这种投资,说实在也不能“赌命”,而是要风险可控、稳中求进。
实际来看,这种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产业协同、平台服务”的模式,是当下中国新兴产业最实际的大方向。你说能不能一夜暴富,那是不可能的,但要是不主动出击,坐等“风口”,等风来了人家都起飞了,你还在思考,那就又落后了。所以地方政府得有担当,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
最后我想说,人无远虑必有近忧,现在安徽浙江都在抢先布局低空经济,其实是全中国“区域竞争”的缩影。也许将来几年,这两个项目不会立刻变成下一个“宁德时代、京东方”,但有一点很明确,如果全国都不敢先干,那最终机会只会是别人家的。合肥和越城,也许将来就是中国低空经济的样本窗口。咱们就拭目以待,看后面谁能真正从低空起飞,做出中国自己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。
所以说,面对新兴产业,一定不能光怕出错、怕兜不住。只要项目评估够仔细,投入不会太任性,多一点耐心,少一点急功近利,这30亿专项债未必不会变成下一个地方经济的新发动机。别忘了,中国模式就是边干边摸索,谁也不是天生赢家,但谁敢勇于开拓,谁就有可能变成后来者居上的那一个。低空经济,现在只是个开端,未来值得期待。
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,如涉及权益问题,请提供相关证明,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。
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