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有各的命,一边是名将粟裕,人尽皆知;一边是“无名英雄”陈兴发,被很多人遗忘——看似平行的人生轨迹,这会儿却撞在了一起,发生了一场历史级别的“认亲”。1977年的夏天,陈兴发顶着一脸风霜,追本溯源来到北京找老上司。门岗见惯了大人物,老百姓模样的陈兴发,他并没放在心上。然而不敢耽搁,对方自称“陈兴发”,门卫赶紧通报了粟裕。这一通报非同小可,粟裕亲自跑出来,两人一见面,眼泪当场就下来了。不止是他俩在哭,连看热闹的战士也湿了眼眶。究竟是什么让铁血大将和坚韧老兵双双泪崩?陈兴发当年可是粟裕身边的得力干将,他曾为保护首长,差点死在枪林弹雨里。战场生死一线,谁都以为他早就牺牲了,结果几十年后杳无音信的人竟然又出现,让人不由地唏嘘:战争到底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?而那个“死里逃生”的夜晚,又究竟发生了什么?
画面一转,陈兴发参军了,家里却因他的选择遭了殃。 红军走了,本地的地主还乡团回来,满腔怒气全撒在“红军家属”身上。陈兴发的父母、兄弟姐妹,全家六口被杀。前脚刚刚为了理想奔赴前线,后脚家里的骨肉涂炭。这是无数革命者都不得不面对的残酷考验:为了大义,你可能连自己最亲的人都保全不了。可有人会说,难道这样的牺牲不值吗?难道革命者就该连根拔起,被仇恨包围一辈子?很多时候,现实给出的是“冷漠”的答案。陈兴发之后的岁月里,不知多少次夜里梦回故乡,自责、痛苦只能自己扛。即便这样,外人还会质疑:就为了心里的那个“信仰”,真的值得搭上整个人生?
命运有时候像个调皮的孩子,关键时候给你送个狠招。1933年,陈兴发跟随部队与敌人激烈交战。眼看粟裕身陷重围,陈兴发硬是顶着枪林弹雨冲了上去。可这一冲,却直接“送”来了生死考验:一颗子弹从后脑勺穿到眼眶,别人当场就得没命了,结果陈兴发命大到让战友目瞪口呆,居然只是失明,命还在!粟裕看着老兄弟倒下,当场都懵了,以为他挂了。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。可命这个事儿就玄乎,后来陈兴发居然被救了回来。这边粟裕还在悼念英烈,那边英雄就已经偷偷转到别的部队当了首长警卫。最神的一次,他化装送情报,竟然利用葬礼做掩护,瞒天过海把情报输送出去。要不是知道这是实打实的往事,谁会信?原本该葬身黄土的人,用一只眼睛继续闯荡江湖。这一回重逢,不仅是情感大爆发,更是“江湖未死,兄弟犹在”的最好注脚!
然而惊险过后,也难避人到中年的悲凉。新中国成立,陈兴发按理说可以继续往上爬,当大官发大财,可他硬是要回自己的老家搞基层建设——这选择别人想都不敢想。回乡之后什么好处都轮不到他身上,每天挑着扁担送货物,人见人夸的劳模样子。可平静背后的风浪没断过,有的干部背后冷嘲热讽:“你瞧陈兴发,打了半辈子仗,最后还是个老土鳖。”想搞个造纸厂,资金没着落,只能厚着脸皮千里赴沪集资。更别提,他的战功、苦劳常常被人遗忘,身边小青年甚至有人不认识他的真本事。再想想,他那头部旧伤还反复发作,成了压在他心口的大山。各种障碍接二连三,家乡有了他这面旗帜,还是一度举步维艰。难道说,所谓“时代英雄”到头来不过是时代的“燃料”?热闹过去,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?
像陈兴发这样,付出一辈子,最后连荣誉都谈不上几个,反倒还默默无闻地鞠躬尽瘁,你说这值得吗?难道“不争名不图利”就一定是最高尚?要是按某些人的说法,“英雄自有天报”,可时代会记得每一个无名英雄吗?还是说,真正的价值不过是一串“无声的数字”?你怎么看,真觉得这样的人生值得,还是觉得有点“冤大头”?评论区里,说说你怎么想的!
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