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兴紫砂:传统根脉绽放时代之花
“小石冷泉留早味,紫泥新品泛春华”——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,不仅表达了对友人赠茶的感念,也以“紫泥”二字为宜兴紫砂留下了最早的文学印记。
一缕茶香氤氲千年,一把紫砂沉淀古今。源自中国“陶都”宜兴的紫砂,早已超越茶器的实用范畴,升华为中华器物美学与匠心神韵的璀璨结晶。从古典书卷中的惊鸿一瞥,到匠人指尖的温度传递,再到创新设计的蓬勃脉动,宜兴紫砂的生命力在时光长河中奔涌不息。
王潇笠接受本报专访
阳羡紫韵:
从北宋遗珍到非遗瑰宝
始于北宋,盛于明清,繁荣至今。宜兴紫砂泥又称“五色土”,由其制作而成的紫砂壶以造型独特、工艺精湛、原料性能卓绝而蜚声中外。1976年,宜兴羊角山发现古紫砂陶窑址并出土大量早期残器,经专家鉴定为北宋中期遗存,成为紫砂源起的坚实物证。
展开剩余82%“近百年中,壶黜银锡及闽豫瓷,而尚宜兴陶……至名手所作,一壶重不数两,价重每一二十金,能使土与黄金争价。”明末评论家周高起的《阳羡茗壶系》被誉为研究宜兴紫砂“鼻祖之作”,这部专著翔实记载了清代之前紫砂行业的发展史,清晰勾勒出其由实用器向艺术品演进的轨迹。
凡品茗者,皆知“壶以砂者为上”,为何?晚明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道出缘由:宜兴紫砂壶“盖既不夺香,又无熟汤气……取以注茶,更为适用”。从明朝文学家李渔赞其“世间一宝”,到清代周澍称“一具用之数十年,则值金一笏”,在文人雅士的推崇下,宜兴紫砂被赋予了“容山容水容天下,揽人揽物揽风情”的文化神韵,身价倍增。
紫砂壶的收藏热潮仍在持续升温。2015年《北京日报》报道,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于1948年制作的石瓢壶,在北京东正拍卖会以2450万元落槌,创下当时顾氏单壶拍卖最高价。今年新华网刊发相关报道,用数据描述宜兴紫砂美好的现状——2024年,宜兴紫砂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约为180亿元人民币。
千载光阴流转,“五色土”在代代匠人的巧手中接力传承。广受赞誉的紫砂壶,不仅是实用器皿,而且是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珍品。2006年,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荣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其文化价值得到国家层面的确认。“代出新人、代有新作、代添新韵”,成为宜兴紫砂发展的如实写照。
泥火匠心:
拍打镶接里的“代际接力”
“人间珠玉安足取,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。”宜兴紫砂的卓然魅力,与其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和特殊成型的传统工艺密不可分。
《茶具鉴藏全书》指出:“紫砂壶以其高度精巧的工艺性著称于世,几乎所有好的紫砂壶都是手工成型的,即使是为求其产量与规格化而采用的挡坯成型法,其手工修整的工序仍相当繁琐。”宜兴紫砂的核心成型技法为拍打镶接:匠人精选泥料,轻拍感知质地;转盘飞旋间,泥片舒展延伸。矩车精准划切,壶身雏形初具;竹刀精雕细琢,壶嘴壶把巧妙相接;明针反复刮压,壶面终现如玉光泽……时光沉淀,一把温润古朴、气韵天成的紫砂壶就此诞生。
穿越历史尘埃,紫砂制作技艺在当代匠人手中熠熠生辉。一代代紫砂陶艺家,以敬畏之心守护着古老技艺的精魂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潇笠从艺30余载,深谙其中真谛:“合格的紫砂匠人,需兼具技艺、艺术、文化、心性等多重修养。紫砂作为文化瑰宝,其独特的工艺体系与审美传统,历经数百年薪火相传。它不仅需要一双赋予泥土生命的巧手,更需一颗敬畏传统、执着艺术、热爱文化、严于律己的匠心。”
近年来,宜兴丁蜀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和年轻面孔。《2023宜兴紫砂行业年度发展报告》显示,当地紫砂从业者中,35岁以下青年工艺师占比62.3%,45岁以下中青年群体占比86.7%。这股新鲜“血液”,为拥有7000余年历史的制陶文化注入了活力,但也带来了技艺传承的现实挑战。
坐落于太湖西岸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,被誉为“中国紫砂艺术大师之摇篮”。该校陶瓷学院专任教师石越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指出,目前学生独立创作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。“紫砂传统技艺注重师徒传承,学生在学习初期往往以模仿为主,容易形成思维定式,缺乏独立创新的能力。”石越认为,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突破束缚,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,是紫砂传承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“传统紫砂制作工艺繁复,学习周期漫长,通常需3年以上方能掌握基础,全手工制壶精进更需5年乃至更久。”面对年轻一代可能因传统工艺耗时费力、回报周期长而却步的现实壁垒,王潇笠结合自身经历坦言,“此路无终点,唯有凭借终身学习、实践、感悟与提升的毅力与智慧,方能行稳致远。”
王潇笠紫砂作品
古韵新声:
传统沃土上的当代表达
苏轼曾以紫砂提梁壶煮茶,留下“松风竹炉,提壶相呼”的雅趣,勾勒出古人赏玩紫砂的经典意境。传统紫砂壶型如石瓢、龙蛋、井栏等,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。而当代紫砂艺术,则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,于造型语言、装饰技法、功能延展与文化表达等方面,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创新图景。
“紫砂器具既要有‘泥土芬芳’,也要有‘现代气质’。”王潇笠是公认的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,她的作品继承传统兼具创新。以“王潇笠紫砂艺术”旗下子品牌“三廖堂”为例,其女沙帛羽主理,以“传统基因,当代表达”为核心理念,在非遗市场化道路上做了不少探索创新。
“‘三廖堂’创新性地将金银镶嵌、珐琅彩、彩绘等新工艺与紫砂艺术结合。”王潇笠介绍道,“在保留紫砂泥料本质特性的前提下,提取中国传统纹样元素,极大地拓展了装饰语言,展现出独特的工艺美与装饰美。”同时,品牌突破紫砂作为茶具的单一功能定位,开发出香器、温茶炉、文房摆件等新品类,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装置属性。“这类创新作品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掀起‘东方美学复兴’热潮,线上预售常被‘秒空’。数据显示,35岁以下消费者的复购率高达42%。”
“传统绝非束缚创新的枷锁,而是滋养创造的沃土。真正的创新,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。”王潇笠坚信紫砂在当代拥有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。“紫砂极具跨界潜力,这种跨界非形式上的拼凑,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对话和艺术语言的重构。未来可进一步携手时尚设计、数字艺术等领域,为紫砂开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。”
王潇笠的观点与紫砂专业院校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。石越告诉记者,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,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。“除了设置创意课程,我们还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。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陶瓷艺术展览、学术研讨会等活动,让学生拓宽视野,吸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养分,为紫砂艺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。”
从世界第一的明朝“供春”壶,到当代大师气韵万千的传世之作,再到专业院校诞生的前卫设计,宜兴紫砂俨然已成为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。它深植于五色土的基因,在工匠世代相传的掌温中延续魂魄,更在锐意创新的时代浪潮里奔涌向前,历久弥新。
(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)
发布于:江苏省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